庚子年初起雾霾,荆楚大地尽遮颜。
寒江萧瑟千城雪,白衣执甲逆行来。
舍生战疫真英雄,山河无恙人心甜。
春暖三月桃花笑,万人高歌迎凯旋。
——《春忆疫情遥有此感》
阳春三月,听说城外山已绿、桃树花已开。难得周末闲暇,便偕同事前往公园赏春景。踏上布满青苔的青石板,穿过悠长寂寥的小巷,遍地生机盎然,映入我们眼帘。只见,大树上新绿染枝头,河道旁杨柳轻翩舞,草丛间丹色引蝶舞,燕子归来、枝头嬉戏,好一副“春色满园关不住”画卷。
长亭中谈笑的同事忽然感叹道:“去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让我错失良辰美景,但经过风雪的打磨,今年的春色更为迷人。”我方才恍然惊觉,一年时光已悄然逝去。
春日在静定中悠长,在回首间短暂,许多记忆早已被时间的巨轮抹去,但那场惊心动魄的疫情,仍近在眼前,历历在目。一不留神,我的思绪被拉回了2020年的那个春节。
初知武汉封城是在除夕夜。我们一家正看着春晚,享受团聚的晚宴。电视里,主持人报幕的声音慷慨激昂,歌舞一如既往的赏心悦目,相声小品依旧赢得满堂喝彩。无意间刷到微博推送的疫情情况,便再也无法停下追寻相关信息的脚步。于是,除夕夜成了手机的角斗场,频发刷屏的疫情信息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让每个人陷入惊慌和焦虑中,每年必看的春晚沦为讨论疫情的背景声。桌边埋头抱着手机疯狂刷疫情信息的情景,是这年除夕夜留给我最后的记忆。
如果说,宅在家的时光里,我除了从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中体会到心急如焚外,没有其他过深的记忆,那么回到工地后的日子,则成了我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疫情期间的就餐让我颇有些不适应。物资紧缺的时日里,大家洗手消毒,在水流下规规矩矩的开始了15秒的冲洗步骤,严肃的像是在完成重要的手术,中间不容许有一丝差错。饭桌上,鸡汤泛着米黄色的油光,菜花沐浴着黄色、青色一片,发出金灿的光芒,烟熏腊肉在碟中整齐排坐准备奔赴美食的战场。打饭时,大家相隔一米五,迅速将饭菜装进自己专属的饭盘里,就连吃饭时,都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只留下拿着饭菜各自回房间的背影,大家讳莫如深的样子让初见这场景的我切身体会此次疫情远比预想的还要严重。此情此景下,往日令人食欲大开的饭菜已有些索然无味,腊肉还是腊肉,米粒也不能变成神仙,我只能无奈感叹:“知否知否,假以时日,人比黄花瘦。”
不知不觉中,疫情防控成为了每日工作的重中之重,制作防疫板报、横幅、宣传手册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工作。听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疫情防控更为搭配,于是,在一个春雨连绵的清晨,建设办志愿者们悄然踏上了工地“战疫”的征途,我们游走在曾经喧嚣的街头,拿着宣传单分发给买菜的爷爷奶奶、路过的大哥大姐、周围玩耍的孩童,耐心讲解防疫知识、教大家如何正确戴口罩……为这场战役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归途中正好经过项目施工现场,一路上随处可见挖掘机与压路机在细雨中燃烧激情,工人抱着“冬天失去的,春天抢回来”的必胜信念在奔波忙碌,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面承载着地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断向前延伸。独倚车窗,纵目天涯,乌云缭绕层层压,浅黛春山处处纱,眼中呈现的,是零星春雨勾勒出一幅幅壮观的工地水墨画。
春雨就像是母亲的唠叨,一开始总是没完没了,颇有些缠绵悱恻的意味。但清风细雨润物无声,她们轻吻过草尖,问候着新燕,似在旅途中般惬意享受着坠落的片刻时光。被她们吻醒的枝芽,与她们交谈的鸟雀,都感念那来去匆匆的友人。而春雨此时已在泥土的温床中酣眠,呓语一路的见闻。车窗外雨滴溅落,一声,两声,丝丝漏网之鱼从未关拢的缝隙中悄然渗入,打湿了依窗看景之人的脸庞。
虽不能尽情地在这蒙蒙春雨中撒欢,但每到夜深人静时,我依旧能隔着窗户听见春回大地的心跳,风中清新的泥土气息和芬芳的桃花香一如昨日叫人沉醉。
古人说“遇雨则吉”,春雨至,万物生,泥土在阳光下化冻,朦胧的绿意静悄悄冒出来一场场春雨,让人明显感觉到生机勃勃的日子正在向我们走来。乡镇的集市渐渐恢复昔日繁华,田间地头,人们戴着口罩追逐春的脚步,播种春的种子。
城市沉重的呼吸着,戴着各色的口罩像是抓住最后的希望,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们无处可逃,这是2020年的序幕。暖阳和煦,春光灿烂,桃花在春风中欣然起舞,人们摘下了脸上束缚已久的口罩,依旧在悠闲的车水马龙的五线谱上奏着舒缓轻柔的小圆舞曲,我推开清晨的大门,坐在碧绿的浔江江畔,等待一场久违的日出,这是2020年疫情的结尾。
“你在想什么呢,快看,桃花上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
像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我顺着同事的目光望去,盛大的桃花色映入眼帘,琉璃般焕发着淡淡光晕的温润玉瓣,更在春光的映照下柔情百转、轻盈灵动,拈来一缕春风也沉醉。虽然路上曲折坎坷,但我们都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去年今日,桃花处处皆盛开,此去经年,桃花依旧笑春风。(蒙金路建设办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