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投公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企业概况
企业简介
组织架构
分子公司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企业要闻
影视中心
管理动态
文明创建
业绩展示
项目分布
竣工项目
通车项目
在建项目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纪检监察
工会工作
团青工作
国企改革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文体活动
社会责任
文化园地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明创建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密码”

发布时间:2024-10-06 14:00:00 阅读:loading...

文明实践,你我同行。“文明实践”,正随着千千万万人的行动而成为一个热词。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在坚定群众信仰信念、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文明实践坚持重在实践、知行合一,具体来看,它怎样“实践”、如何“行动”,有着什么样的组织方式?人们可以在哪些场合、以什么身份参与到文明实践之中?

(一)

  众所周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把志愿者作为骨干力量。从义诊、义务理发到“文明实践集市”,文明实践组织志愿者队伍、运用志愿服务机制、打造志愿服务项目,跳出了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工作的传统路径,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们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奉献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各方合力。

  文明实践包含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同时又赋予志愿服务鲜明主题、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它聚焦群众迫切需求和社会紧迫需要,不仅解决民生实事、生活难事,而且解决思想问题、丰富精神世界,让人们拥有感情依托与精神家园,寓思想引导于服务之中。比如,一些地方建设“孝老食堂”,不光是为了让老年人吃好饭,更重要的是精心准备了餐前“一刻钟宣讲”、新闻节目播放、文艺演出等,老人们既能吃得好,精神上也有很大收获;有的地方建设“结婚礼堂”,除了提供婚礼策划、主持等志愿服务,还把“不要彩礼要幸福”“不讲排场讲文明”等文明婚俗理念嵌入婚礼各环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特殊之处就在这里,它在服务的基础上再向前走一步,既帮人又暖心,让群众接受服务的同时也产生思想触动。也正因如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凝聚了一大批既有情怀又有担当、既懂专业又懂宣传的志愿队伍,打造了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需要继续做优做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用好志愿服务机制,把各类志愿队伍吸引凝聚到文明实践这片辽阔天地,促使其释放能量、大显身手,共同营造文明实践活跃兴旺的局面。

(二)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学习践行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任务。可以说,凡是与这些工作任务有关的文明行为和文明活动,都属于文明实践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文明实践的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除了志愿服务,还包括个人的躬身实践、邻里间互帮互助等多种方式——

  文明实践,可以是化入生活的“日常点滴”。当我们在旅途中捡起一片垃圾、在观影观赛时自觉保持秩序,或者当我们选择办一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过一种朴素而奋进的生活,文明的火花都会因此而闪耀。在广东惠州,“捡跑”正在成为新时尚;在浙江,全省倡导“浙江有礼、从我做起”;还有很多地方,“日行一善”、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道德实践蔚然成风……这些事情每个人都能做、随时随地都可以践行。文明实践重在从行动上下功夫,完成从文明认知向具体行动的转变,使个人善行汇聚为社会风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文明实践者。

  文明实践,可以是触动心灵的“学习体验”。参观一处处爱国教育基地,从一砖一瓦之中倾听历史回响、重温峥嵘岁月;置身一座座博物馆、文化馆,去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瑰奇、灿烂辉煌;走进一个个“非遗”传承点,在参与“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行动看似个人行为,但恰恰也是每个人向文明的奔赴:走遍红色河山,相遇“诗和远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心田,悄然之间升华了精神。

  文明实践,可以是互帮互助的“公益活动”。很多地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热火朝天开展村庄社区环境整治、道路整修等活动;有的街坊邻里各显所长、分享资源,组成互助小组、兴趣小组等,一起照料老人、看护孩子。比如在山东荣成市东岛刘家村,70%以上群众加入“巧工匠”“跑个腿”等14支文明实践队伍,主动打扫村庄卫生,帮助维修农机具。在这些场景中,“帮助”与“受助”的界限被打破,人人行动起来,从“受助者”转变为“行动者”、从“袖手看”转变为“一起干”,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文明实践,可以是向上向善的“集体场景”。近年来各地广泛打造百姓大舞台、夜谈会、茶话会等温馨温暖的场景,开展最美人物、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选树推广等文明盛宴,探索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劝导队”等“文明治理”方式。在这些文化空间里,人们温暖了彼此,每个人都践行文明,每个人的在场又都为他人精神世界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文明实践,可以是聚合资源的“结对共建”。文明实践是一个开放系统,像一张拥有无数“接口”的网络,一头连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头对接各类社会组织和国有企业、文艺院团、科研院所、医院、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文明单位等“资源富集”的部门,推动各部门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设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群众。结对共建以文明为纽带,通过有序的组织、精准的对接,推动资源力量跨部门、跨地域流动,助力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文明实践,可以是细水长流的“关怀温暖”。群众在生活中,需要有人常联系、常关心,打开家门、敲开心门。比如江苏省贾汪区探索“十必联”工作法,聚焦“喜事”“丧事”“病事”等十种情况,经常联系服务群众,与群众交心。文明实践作为党和人民群众连心桥,就是要把文明化为日常的上门走访、情感联系、精神陪伴,让群众感到被关心,让党的温暖热在基层。

  ……

  文明实践不会固定地表现为哪一种、哪几种组织形式。它是灵活多样、五彩缤纷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生长和创造,拓展了普通群众立足生活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三)

  文明实践在不同场合呈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归结起来看,这些形式也有某些共同特点——

  人人可为的自觉行动。文明实践既很崇高,又很普通。从衣食住行到集体公益活动,人人可为、事事可为,而且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浑然一体,不需要专门拿出空闲时间或脱离自己的生活空间。把柴米油盐之间的“小细节”“小行动”做下去,平凡的生活将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文明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要义,要的就是行动起来,使人们对文明的认识和追求成为自觉的主体实践活动。只要心怀善意、向往文明,发之于心、见之于行,每个人都是文明实践者。

  多姿多彩的身心享受。文明实践鲜活生动、丰富多彩,不是依靠管理、“要求”来进行的,而是基于人们自己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无论是热闹有趣的“文明实践大集”“纳凉晚会”,还是“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社区夜校,对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提升自我的必由途径。文明实践很多时候表现为“帮助他人”或奉献社会,实际是成就自己。践行道义、释放善意、追寻幸福生活的过程,也恰是发展自己、提升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继而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必由途径。新时代文明实践,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精神更富足、心理更健康、信仰更坚定,使参与者的自身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

  新时代文明实践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需要每个人奉献光和热,为全社会带来爱和暖。人人都是文明的因子,人人都是文明实践行动者。关键在于更多更好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学习体验、公益活动等创造条件,召唤、支持、激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倡导“奉献精神”吸引和培养一大批有情怀有能力的志愿者,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文明单位示范、志愿者招募、结对共建等方式,做强文明实践队伍,用奉献书写大爱、用行动实践文明,把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汇聚起来,使文明实践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强化“互助理念”,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彼此守望,在老人照料、幼儿看护、家园建设等方面共同努力,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推动人人为美好生活出一份力、人人共享文明实践成果。

  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聚焦群众需求,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品质化服务,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有效解开“疙瘩”、凝聚人心。

  树立“平台思维”,一方面吸引各部门各单位加入文明实践,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各方面工作都可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落到最基层;另一方面当好文明实践“吹哨人”“召集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搭建交流、分享、展示、提升的平台,邀请身边富有正能量的人踊跃“登台”。

  注重“生活体验”,立足日常生活,围绕群众养老、育幼、交友、出行等生活细节推出更多文明实践活动和服务项目,着力把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为具有理论学习、休闲娱乐、读书观影等功能的“百姓之家”,使文明实践更具趣味性、更好融入万家烟火。

  激发“主体自觉”,健全激励褒奖政策,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制、星级评定等措施,对表现突出的文明实践行动者给予优待,让人们充分享受到积分满足感、奉献荣誉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密码”中,诠释着人人崇尚文明、践行文明、共享文明的实践逻辑。相信随着文明实践进一步深化拓展、提质增效,其“行动密码”也将不断丰富、不断被“解锁”和掌握,而人们也会因此发现更多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途径。(徐西庆 中宣部文明实践局)


监制:张晓燕

来源:中国文明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39号新发展大厦14、15、16楼

电话:0771-5828627 Email:XFZXLGS@126.com

广西北投公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桂ICP备14005415号-2